心理网站——心理测评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23-03-17浏览次数:36

一、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

霍兰德职业兴趣自测(Self-Directed Search)是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John Holland)根据他本人大量的职业咨询经验及其职业类型理论编制的测评工具。霍兰德认为,个人职业兴趣特性与职业之间应有一种内在的对应关系。根据兴趣的不同,人格可分为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传统型(C)、现实型(R)六个维度,每个人的性格都是这六个维度的不同程度组合。

大多数人都并非只有一种性向(比如,一个人的性向中很可能是同时包含着社会性向、实际性向和调研性向这三种)。霍兰德认为,这些性向越相似,相容性越强,则一个人在选择职业时所面临的内在冲突和犹豫就会越少。为了帮助描述这种情况,霍兰德建议将这六种性向分别放在一个正六三角形的每一角。

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流动倾向性,取决于个体的人格特点与职业环境的匹配程度。当人格和职业相匹配时,会产生最高的满意度和最低的流动率。例如,社会型的个体应该从事社会型的工作,社会型的工作对现实型的人则可能不合适。这一模型的关键在于:1、个体之间在人格方面存在着本质差异;2、个体具有不同的类型;3、当工作环境与人格类型协调一致时,会产生更高的工作满意度和更低的离职可能性。

二、卡特尔16种人格测试

卡特尔16PF(简称16PF)又称卡特尔16PF测验,是世界上最完善的心理测量工具之一。16种个性因素在一个人身上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一个人独特的人格,完整地反映了一个人个性的全貌。它用以测量人们16种基本的性格特质,这16种特质是影响人们学习生活的基本因素。这16个因素或分量表的名称和符号分别是:乐群性(A)、聪慧性(B)、稳定性(C)、恃强性(E)、兴奋性(F)、有恒性(G)、敢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世故性(N)、忧虑性(O)、实验性(Q1)、独立性(Q2)、自律性(Q3)、紧张性(Q4)。

施测该问卷可以得到16种主要的人格特质因素。由于测得的16种人格特质因素各自独立,相关较低,因此,每一种人格因素都能对受测者某一方面的人格特征有清晰而独特的说明。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综合,可以全面理解其人格特点。16PF从乐群、聪慧、自律、独立、敏感、冒险、怀疑等16个相对独立的人格特点对人进行描绘,并可以了解应试者在环境适应、专业成就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表现。在人事管理中,16PF能够预测应试者的工作稳定性、工作效率和压力承受能力等。

三、成人依恋关系量表(ECR)

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早期依恋经验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童年依恋经验的评价。成人人际关系发展完善与否和早期依恋经验有关,童年的依恋经验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个体内部独有的心理工作模式或心理表征,如果在成长过程中亲子互动关系没有改变,它会影响到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以及人格功能和人格特质的形成。

早期童年的经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你现在对他人依恋的模式,依恋关系量表依照焦虑与回避程度两种维度分为四种类型:

安全型(secure)——低回避、低焦虑;

迷恋型(preoccupied)——低回避,高焦虑;

恐惧型(fearful)——高回避、高焦虑;

疏离型(dismissing)——高回避、低焦虑。

四、贝克抑郁自评量表

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是专门评测抑郁程度的。整个量表包括下面21组项目,每组有4句陈述,每句之前标有的阿拉伯数字为等级分。可根据一周来的感觉,把最适合自己情况的一句话前面的数字圈出来。全部21组都做完后,将各组的圈定分数相加,便得到总分。依据总分,就能明白无误地了解自己是否有抑郁,抑郁的程度如何。

此量表理论依据是贝克认知疗法。贝克认知疗法由A.T. Beck在研究抑郁症治疗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创建。贝克认为,认知产生了情绪及行为,异常的认知产生了异常的情绪及行为。认知是情感和行为的中介,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与歪曲的认知有关。认知歪曲的形式包括六类:

1、独断地推论(Arbitrary inference)。指没有充足而相关的证据便骤下结论。

2、选择性的偏差推论(Selective abstration)。指以整个事件中的单一细节下结论,而失去整个内容的重要性。

3、过度类化(overgeneralization)。指把某件意外事件产生的极端信念不恰当地应用在不相似的事件或环境中。

4、扩大与夸张(Magnification and exaggeration)。指过度强调负向事件的重要性。

5、个人化(personalization),是一种使外在事件与自己发生关联的倾向,即使没有任何理由作这种联结。

6、极端化的思考(Polarized thinking),指思考或解释事情时用全有或全无的方式,或用"不是……就是……"极端地将经验分类,这种二分法的思考把事情都分为"好或坏"。

说明:以上问卷均可在企业微信-工作台-心理服务手机端测试,更多心理测评问卷可在企业微信查找,学生可根据需要在企业微信手机端进行测评。

搜索
您想要找的